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在线阅读 - 第一百零八章 舆论武器,灵感迸发

第一百零八章 舆论武器,灵感迸发

    李二陛下在做秦王时,高祖为了奖赏他的战功特加封其为天策上将,并准许他设立天策府,置官属。李二陛下便开设“文学馆”,以收聘贤才。

    文学馆中英才济济,杜如晦、房玄龄、于志宁、姚思廉、褚亮、陆德明、孔颖达、虞世南、许敬宗、苏勖等十八人并为学士。

    这十八学士都是一时的英才大儒,精通经史子集,深受李二陛下重用。如杜如晦、房玄龄、虞世南等人,更是位列宰相。

    但有得意的,也有失意的。位子就那么多,个人的才学能力和品德也有差异,并不是每位学士都象“房谋杜断”那么出名。

    许敬宗便是其中之一,和位列宰辅的那些同僚比,实在太过寒酸。人家都当宰相好多年了,他才混了个五品的中书舍人。

    可就这么个五品官,许敬宗也没坐牢靠。

    贞观十年,长孙皇后去世,举国悲痛,李二陛下为她举行了大型的国葬。几乎所有京官都身穿孝服,出现在葬礼现场,送这位文德皇后一程。

    可就在这悲痛的遗体告别仪式上,许敬宗看到了欧阳询。于是,他就出事了。

    欧阳询是大书法家,与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。但长相嘛,就有点那个了,被很多人嘲笑象大马猴。

    平时嘲笑两声也就罢了,可在这么庄严肃穆的追悼会上,许敬宗可能是产生了幻觉,觉得欧阳询就象是耍把戏的穿上衣服的猢狲,竟然笑场了。

    这下可完犊子了,李二陛下听到弹劾是勃然大怒,当即把许敬宗给贬到了外地做了个小小的司马。

    但老许还是有才学的,过了一年便又被李二陛下召回京师,迁给事中,参与完成《武德实录》、《贞观实录》的撰写工作。

    再次回到长安,老许学乖了,夹着尾巴做人,老老实实工作,就想着等国史编撰完毕,怎么也能得到赏赐,升个一级两级的。

    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,外面暂时没人看他眼眶发青,可家里却又出了糟心事,让老许这个闹心啊!

    原来老许被贬来召回,兴许是风土不服,也兴许是路途颠簸,他的原配夫人在回到长安不久,便因病去世了。

    好吧,没老婆了咱再找一个,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。就算老婆在,妾侍啥的也不耽误不是。

    老许也没扩大范围,就把服侍老婆的一个婢女收了作继室。一个丫环嘛,身份卑微了些,可也算不得什么。

    可老许最近发现这个继室有点不太正常,好象跟他的儿子许昂有点不清不楚的暖昧。

    这特么的,你个小王八蛋,给老子戴绿帽子吗?

    老许还没抓到确凿证据,也搞不清他和儿子谁是先来后到。是他抢了儿子的小情人,还是儿子后来居上,小鲜肉打败了老帮子。

    对此,老许还是比较矛盾的。所谓家丑不可外扬,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不招同僚待见,老是盯着自己。一个治家无方的帽子扣下来,名声可就更差了。

    正因为对儿子许昂的不满,前几日儿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地抬回来,老许也不爱搭不理。听说还是在青楼和人争风吃醋,老许更是趁机臭骂了一顿。

    眼前,继室虞氏还不明所以,正在老许旁边晃悠,端茶倒水,献着殷勤。

    “许郎,妾身今天用的是柑桔味香露。”虞氏飞着媚眼,轻笑道:“可是不好买呢,上个月便让昂儿提前订购,这才得了一瓶。”

    许敬宗本来闻着这香味挺清新,可一听到儿子的名字,心情立时便不好了。买香露啊,怎么不和我说,让我去买。

    可老许脸色稍沉,却还没有发作。毕竟还没有把柄和证据,万一搞错了呢,还不是丑事一件。

    虞氏还没觉察,搔首弄姿地说道:“最难买的还是桂花香型的,听说只向皇家进贡,市面上极难见到。”

    许敬宗“嗯”了一声,说道:“极难见到也还是有的吧?制出香露不还是为了赚钱,能不对外出售?”

    “便是摆上柜架,也会顷刻间售空。”虞氏摇头道:“有几个胡商在囤积,显是要去域外售卖,赚取暴利呢!”

    许敬宗不吭声了,要是心无芥蒂,他倒想找找人,弄瓶香露嘛,应该也不是什么高难度。

    虞氏还在絮叨,弄得老许有点心烦意乱。

    正在此时,下人来报,《民声报》编辑李文浩在外求见。

    《民声报》嘛,老许当然是知道的,也知道是挂在大盈库名下,最近风头很劲,京城中的权贵富豪都在看。

    不管是花钱订的,还是《民声报》白送的,反正人家是铺开了宣传,掀起了一股针对沙门的风潮。

    老许也在琢磨,大盈库相当于皇家的内府,这突然对沙门搞出这么大的舆论,是不是背后有人授意指使,在策划着什么行动。

    “《民声报》啊,连载倩女幽魂的那个。”虞氏又来了兴趣,说道:“昂儿订了一份,妾身看着怪有意思的。”

    许敬宗心里又是一阵别扭,有心不见,可犹豫了一下,还是命下人请李文浩进来,并让虞氏回避。

    看着虞氏扭摆着腰肢离开,许敬宗的脸才全黑下来,忿懑地吐出一口长气。

    时间不大,一身文士打扮的李文浩走了进来,施礼问候,态度很是恭谨。

    许敬宗不明其来意,也以礼相待,寒喧落座上茶。

    “在下今日前来,实是有事相告。”李文浩不等许敬宗发问,便直接开门见山,开口说道:“前些日子,在倚春楼,徐丞与千牛备身胡闹玩耍,不想却与许公子起了冲突。”

    许敬宗脸色一僵,问道:“可是大盈库库丞徐小郎?千牛备身,又有何人?”

    李文浩答道:“正是徐郎徐库丞。千牛备身嘛,有卢国公、鄂国公、潞国公、刘尚书右丞等的公子。”

    我去,都是高官贵胄,跟自己这个官职简单是天差地别呀!

    许敬宗赶忙说道:“此事某并不知晓,可是犬子伤了人,徐丞派你来问罪的?”

    李文浩赶忙摆手,说道:“年轻人冲动打闹,本就不是什么大事。些许皮肉伤,徐丞又岂会纠缠?”

    停顿了一下,李文浩话风一转,说道:“徐丞赶赴洛阳视察工作,行前交代在下,此事便当过去了,谁也不要再追究纠缠,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。”

    许敬宗稍微松了口气,说道:“徐丞年纪虽小,见事却是明白。年轻人打闹,不过是一时意气冲动。在青楼里,好说不好听,就此按下最好。”

    李文浩沉吟了一下,说道:“但许公子却耿耿于怀,昨日和巢国公之子带人去倚春院寻事。在下觉得甚是不妥,若是张扬开来,恐怕有人写稿来投,很让《民声报》为难啊!”

    “这个逆子。”许敬宗大怒,斥骂道:“真是不知好歹,还敢纠缠追究,不怕丑事传扬,恶了名声?”

    许敬宗又对李文浩保证道:“此事交与某,定要狠狠责罚犬子,并禁足府中,绝不会再让他出去寻事。”

    李文浩拱手谢过,又说了几句称赞老许的话,方才起身告辞。

    许敬宗送至厅外方才转身而回,眉头已是皱得紧紧。

    李文浩看似申告,请许敬宗平息此事,但言语中却还有些几分威胁和警告。

    有人写稿来投?许敬宗可是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,也知道不用外人投稿,只《民声报》的编辑便能执笔撰写。

    说白了,如果老许压不下儿子,《民声报》便要把此事登报。至于怎么写,是褒是贬,可以参考那些针对沙门的文章。

    本来就对继室和儿子有着怀疑和忿懑,许敬宗哪里会管他吃没吃亏,为了自己的名声,是肯定要把这事压下去的。

    何况,与刘昂冲突的是些什么人,权势和背景又岂是能轻易得罪的?

    所以,老许才痛快地答应平息此事,以免影响到自己。至于许昂,就让他白吃个大亏好了,倒是还能让自己痛快一下。

    这个《民声报》竟还有如此用处?许敬宗说不出什么舆论攻击造势的辞汇,却也感觉到普普通通的一张纸,已经具有了不小的能量,甚至已能作为武器使用。

    对了,还得通知一下儿女亲家,也就是巢国公钱九陇,莫要把此事闹大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..

    舆论的力量,许敬宗并不是第一个意识到的。他的认识也很肤浅,还不知道《民声报》已经成为徐齐霖手中的武器,且将越来越强大。

    或许连李二陛下也没有认识到这种力量的强大,而以打击三阶教为开端,《民声报》终于摆脱了满是小广告、只为商家服务的局限。

    而且,徐齐霖已经上奏,请李二陛下派专人把应该广而告之的朝廷大事整理后交给《民声报》登载。

    比如李二陛下的最高指示,朝廷制定的法律法规,大臣的任免,各种政策的颁布实施等等。

    很正常的要求,很为朝廷着想的举措,在当时还没有邸报这种东西,《民声报》无疑会起到这种作用。

    当然,《民声报》成为官方消息披露的渠道,无疑将使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得到大幅的提升。

    只一句话:陛下也在看报。就足以使某些人将报纸视为获得青睐晋升的便捷之路。反过来,某些作奸犯科之辈也唯恐上达天听,招致大祸。

    简而言之,徐齐霖有利用李二陛下之嫌。但兼听则明嘛,他何尝不是把民情也坦露给李二,省得有人欺上瞒下。

    在徐齐霖看来,这就是双赢。至于他培养喷子,利用《民声报》打击敌人,就另当别论了。

    而此时在龙岩村的徐齐霖,却没精力管长安的事情。都安排好了,许昂算个屁,加上许敬宗,面对舆论武器,也要望而却步吧!

    两三天的时间过去了,徐齐霖带着人爬山越岭,反复研究计论,终于勘测好了运粮路线。

    仓库建在那块汉隋遗址的台地上,由仓库铺路两里至龙岩村,再走山路到达上仓村。而在上仓村下面的台地,则建仓库存贮。

    经过测量,这段陆路约二十里,不仅要上山下山,还要开凿拓宽,工程量不小。在随行的匠人看来,征召两三千人的话,三个月的时间肯定能够完工。

    但他们是从正常的施工和运输要求作出的估算,徐齐霖却还有别的办法,也是在勘测时想到的。

    如果从台地仓库直到峭壁,也就省下了回龙岩村的路,以及从龙岩村再走的山路,这样就省下了四里多路。而上坡下坡,对于车辆运输来说,难度也很大。

    峭壁有三十多米高,过了峭壁二十多米,便是山路,落差有十米上下。

    在工匠们看来,把粮食直接运上峭壁,也不是不可能,但所耗费的力气,好象并不比节省四五里路要少。

    但对徐齐霖来说,用火药对峭壁进行爆破,降下十余米的高度,形成一个较宽大的工作场地,并与山路平齐,粮食运上去便可直接装车。

    至于如何把粮食提升二十多米,对于徐齐霖来说,一个滑轮组再加上绞盘,便能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古代的起重机械通常叫滑车、辘轳、绞车,大多是在同一轴上装有直径不同的两个滑车,直径大的为绞。然后,由人力或畜力转动绞车,带动直径小的辘轳转动,把东西吊起来。

    学过初中物理便知道,定滑轮不省力,只改变力的方向。而要用较小的力提升较重的物体,则要使用动滑轮。

    而在古代,直至明朝,在天工开物上所载的还只是复式滑车,由一个辘轳和两个定滑轮组成,还是靠的轮轴省力,功效依然不高。

    并不是动滑轮面临着什么技术障碍,而是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,思维制约了行动而已。

    按照徐齐霖的计算,使用一个动滑轮,再加上轮轴,至少就会省力两倍。也就是说,用一百斤的力就能提升四百斤的重物。

    如果使用两组动滑轮,作为轮轴的绞盘再大一些,一百斤的力提升千斤也不是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