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1章 为何炒我鱿鱼?
毕竟是读书人,脑子里想的东西总会比别人多。 听苏烈如此一说,薛谨打量他的目光就发生变化,开始暗自猜测:此人看上去孔武有力,又气度不凡,应该是大有来历。然而他就算是朝廷里的某位大官吧,也该是名武将,言谈举止却为何真象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?他来我这酒楼,到底有何目的?别是这位黄大厨打前哨混进来,继而他就跟来查我吧? 想到此处,薛谨的态度变得极不自然,脸上皱纹也加深了,推脱道:后厨乃肮脏之地,又岂可随意玷污贵客的双足?小可胸中憋闷,故与苏先生妄议一番往事,其实不妥,苏先生不如就当耳旁风刮过,且听且忘罢了! 这薛谨忽然变脸,苏烈不知所措,求助地望向黄昭。 将军难得求自己,黄昭觉得挺有面子,便向薛谨道:薛掌柜,我大哥生来喜欢研究些逸闻趣事,但凡得了消息却没研究出答案,必夜不安寝,食不知味。再说了,我在酒楼帮工,就希望酒楼越来越好,让我端稳这饭碗,既然我大哥说有法子帮您解决多年烦恼,又何妨让他一试? 薛谨沉吟。他不是不动心,而是非常动心。今日来客若能帮真香大酒楼再度兴旺发达,那就是家中夫人天天给菩萨烧香起了作用,菩萨显灵来救苦救难了。可万一他二人真属于是密探之类的人物,自己不就会连累家人,从此摊上大麻烦了吗? 陆家本就因他而不幸,要再不稳当点,惹出更大的祸事,将来怎有颜面去见陆家先人?也罢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别说苏先生他不敢往后厨带,就连这位当假门神请来的黄先生,也一并辞了吧! 这就算打定了主意,薛谨抬起倦怠的两眼,望着苏烈道:薛某一介小民,胸无大志,只想安守一隅,与家人共叙天伦,实在不愿再多惹是非。这家酒楼因为是由陆家世代相传,我方才尽量在艰难中保留,假如天授的繁华时刻已过,今时必须消亡了,我认为强求也无益,就不劳先生操心了吧。至于铁团,想来也不是啥了不得的东西,稍后我自会请人来将他回炉处理。 哎呀~黄昭张大嘴,还想劝,苏烈却神色一凛,阻住了他。 薛掌柜,苏烈道:古人云,小隐在山林,大隐于市朝,这句话想必你不陌生吧? 啊?这薛谨一惊。黄昭是听不懂,他又怎会吃不透苏烈的意思?苏烈这是已向他表明了身份,承认自己正是一名大隐于市之人,肩头担负着某种使命。 嗨!这苏先生,他担他的使命,怎的偏偏就找到真香大酒楼来了呢?莫非那块奇怪的铁团,真大有来头? 苏烈又道:苏某看得出来,薛掌柜不仅有学问,曾经也胸怀鸿鹄之志,只是时运不济,当年未能雁塔题名,便流落于市井成为商人。生活乃形,志向乃精神,形可随意扭曲,精神却难以消亡。薛掌柜,您藏在后厨的铁团若真是苏某必见之人,还望给个方便,不要让苏某错失与他相见的机缘。 苏烈直言相告,再不和薛谨玩打哑谜的游戏。钟馗在虚罔空间对他说的话,不过是一番胡扯,这么些年来却被他奉若神谕,从未停止寻找的脚步。在钟馗看来,时机到,长城守卫军自然就将回归,可苏烈对那支军队魂牵梦萦,又怎能坐着干等? 十几年了,苏烈虽居于长安,渴望再见钟馗一面,钟馗却始终履行着他治安官的职责,昼伏夜行,二人根本就见不着。 至于无佛寺,苏烈时常听街坊们提起,兴致来时也去瞧过一次,但那时凑热闹的心大过认真探奇。再加上由于去的时间是白天,他自然与寻常百姓一样无功而返,于是只道是与佛无缘,根本猜不出那间古怪佛寺未来将与自己扯上关系。 长安城表面看似繁荣富庶,百姓生活安定,其实也不乏混杂其中的龙蛇之徒。这些人大的坏事不敢做,最多在夜幕降临后,躲在屋子里赌上两把等等。通常只要不在夜间跑来大街上,就没人管他们。这些事,薛谨在东市住这么多年,又怎会不知?然而要说这闹市中住着隐士,时刻保持警戒心要拯救世人,听起来才可笑至极!正所谓时势造英雄,值此太平盛世,朗朗乾坤之下,又怎会存在这种豪侠人物? 这样一想,薛谨对苏烈的疑心更重了,暗自打定主意,你想入我后厨可以,除非是强行硬闯。要我心甘情愿地带路,就别指望了!长安城的治安这样严密,你若真敢行此不义之举,自有官府来收拾你! 见薛谨安坐不动,苏烈猜到他打的是什么主意,黄昭却还傻乎乎左右瞧二人脸色,不知自己打这一刻起,就又失业了。 这次来打探消息,开始时进行得挺顺利,可说着说着就陷入了僵局,苏烈无可奈何。他自然是不会硬闯,这与长安城治安好坏无关,全凭他自己的素养。但不硬闯,估计一时半会是见不到铁团了,为今之计就只能先离开,后面再另想办法。 打定主意,苏烈起身,并拽了拽黄昭。 黄昭稀里糊涂地跟着站起来,还问:大哥,你要走了呀? 苏烈露出去意,薛谨心头一松,绷紧的面容也有所缓和,反倒为自己的决绝不好意思。管他啥来头?这位苏先生如此看来还真是彬彬有礼的读书人。生意不在仁义在,既然人家都要走了,就还是以礼相送吧。 想罢,薛谨也摇晃着站起身,弯曲的背脊更显出他有多苍老。 苏先生,薛某让您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,实在是抱歉,所以备下薄礼一份,既为告今日不敬之罪,也为答谢黄大厨为酒楼服务的两日。当然,两日工钱薛某当三倍奉上。 啊?薛掌柜,您这怎么莫名其妙的就要我也走呀?我大哥只是来探望我,不是带我走的!黄昭烦躁地大嚷。